細說筧橋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,揭開對日抗戰的序曲。同年八月十四日,日本航空隊進襲杭州及廣德機場,我第四大隊空軍健兒在杭州筧橋上空首開紀錄,創下六比零的輝煌戰果。
從此八年抗戰史上最有名的「八一四筧橋空戰」歷史地位,於焉確立,也是國民政府制定「空軍節」(四十四年更名為「空軍勝利紀念日」)的由來,而第四大隊也稱為「志航大隊」,當時的高志航大隊長更贏得「空軍戰神」的美譽。
民國十六年,國民政府奠都南京,成立航空處;民國十八年,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南京附設航空班,是為中央空軍教育的濫觴;民國二十年,航空班遷至杭州筧橋,改組為軍政部航空學校,民國二十一年,正式擴建為中央航空學校,在抗戰期間,為我國培育出許多優秀的飛行健兒。
筧橋,位於浙江杭縣東北十里外,宋代咸淳年間開發,在鎮邊走馬塘築橋,後來滬杭甬鐵路在此設站。民國二十一年,政府撥款徵收筧橋附近的「高級蠶桑學校」原址,成立中央航空學校,校旁設有游泳池及空軍宿舍,分為甲、乙、丙三類建坪,紅瓦白牆,名曰「醒村」,含有「睡獅已醒」之意,原先只是擁有一條小街和兩百餘農戶的筧橋小鎮,因八一四空戰,以及政府成立中央航空學校,乃成享譽中外的抗戰聖地。
筧橋航校光耀古今,這個「筧」字,原是劈開竹子見白的意思。在古代,農人為了將山中溪水引進稻田灌溉,除了挖掘溝圳導水之外,還有就是利用粗竹,劈成兩半,將其中竹節削掉,然後一根銜接一根,順著山勢,或依附路旁,或以支柱架空,橫越溪壑,從水源地導水,沿著竹管一節流向一節,迂迴曲折,直抵水田。別看導流的水勢不大,但潺潺細流,夜以繼日,仍可灌溉許多稻田,還引水入廚,盛入水缸,作洗滌飲用之「自來水」。
當年杭州城外流水人家,幾乎都用這種竹節引水的方法取得水源,供應耕作和生活所需,因之名曰「筧橋」。
前賢的詩詞,也有「筧水」之句,如陸游的「溪煙漠漠奕棋軒,筧水潺潺種藥園。」還有白居易的《石函記》也說:「錢壙源北有石函,南有筧,放水溉田。」可見唐宋之際,當地居民已知劈開竹管,架設筧橋引水灌溉農田!
筧橋小鎮名稱富有詩意,而且史載:「筧橋,漢孝子丁蘭宅此。」原來當地出了大孝子丁蘭「刻木事親」,為二十四孝之一。
筧橋,自古至今 ,即令人發思古幽情,及至近代,他的英烈,更加彰顯其爍耀千古的不凡!
(彙編:本刊編輯部)(點閱次數:703)